潮州盛夏薄壳怎么吃(带你走进薄壳之旅)

生活主编 2024-05-12 10:48:07

薄壳,

学名“凸壳肌蛤”

又叫海瓜子,

生活于盐度较高的海湾或岛屿的滩涂中,

是广东潮汕地区

和福建东南部特有的海产品,

味道可口,营养丰富

薄壳的读法在网上搜索,很多回答是báo qiào,但潮汕人读bó ké;查询汉典,báo和bó都有厚度小的意思,但两者并没有专用含义;qiào和ké虽然都有坚硬外皮的字义,不过ké形容贝壳多一些;再加上尊重历史,约定俗成,就好像六安是读lù ān,我认为薄壳读bó ké最好,báo ké次之,báo qiào最逊。

另外,几乎所有网络百科都把这种贝类称为“寻氏肌蛤”,但知乎有大神查遍《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并未找到此名,我搜索了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 CoL),世界海洋物种登录(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WoRMS),以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8版,也都没看见寻氏肌蛤这个译称,倒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出现了凸壳肌蛤;尽管两者都是同一个拉丁文名字,但寻氏肌蛤来历不明,出处不详,所以我认同薄壳的中文学名应该是“凸壳肌蛤”。

薄壳长啥样子?

薄壳有点像贻贝,当然,只是外形像而已,大小就明显不同了,颜色也不一样;说来有趣,两者都是海鲜品,制成干货后,一个是米一个是菜,一个是潮汕特有,一个是全球都有,像是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

贻贝和薄壳的比较,贻贝比较大。

薄壳有不同的颜色,每当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但两者味道并没有差别。

《澄海县志》200多年前这样记载:“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这一段文字既描绘了薄壳的模样,也写出夏天是它的收成季节、品尝季节,8、9月份时,个大味足,采割最佳,秋风来时,味道寡淡,彼时只能拿来喂鱼虾鸡鸭了。

还有一件事补充一下,网上一度流传每颗薄壳都有一条“寄生虫”,其实这“寄生虫”是它的一个消化器官,叫做“晶杆体”,已有辟谣,这里不赘言。

为什么潮汕的薄壳比较出名?

据网络百科说,只有福建东南以至广东陆丰之间的海域才会出产薄壳,超过这一海域就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但我翻看许多学术报告,其实太平洋东西两岸都有分布,而我国北自辽宁,南至北部湾也都可以见到;但是,除了福建东南和潮汕地区,往北往南很少吃这种贝类,甚至只是拿去喂家禽而已;前不久我沿海岸线从东兴骑行至珠海,一路就未见到薄壳的菜单或者宣传,可能是水土不同,也可能是传统殊化,总之,只有福建东南和潮汕地区才有薄壳的市场,尤其是潮汕。

潮汕盛产薄壳的地方有饶平汫洲、海山、黄冈大澳、所城大港,澄海盐鸿、樟林,达濠广澳、凤岗,南澳后江等,以饶平最多;其中澄海的盐鸿还有个薄壳宴旅游节,更是大大提高了名声,2018年7月26日,汕头澄海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已在盐鸿镇文体广场开幕;盐鸿薄壳美食节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其影响面不断扩大,受到多方关注。

潮汕地区薄壳分布图

薄壳有野生和人工放养2种,其中,养殖薄壳是潮汕首创。每年霜降前后,薄壳首次产卵,称降栽;小寒后二度产卵,称寒栽;这两批卵皆产于冷风冻流中,渔民任其粗生野长,因为先天不足,长势不佳,春暖后只作为对虾和鸭的饲料,进入夏天才择优上市;立春后产第三批卵,称春栽,最为优良,放养一段时间后,于端午节前从浅滩采起,移播放养至水深、流畅、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后便可陆续采割,十月基本收完,一般亩产1.5-2吨,高的可达6吨。

辛勤的潮汕人

薄壳还有薄壳米,加工薄壳米是一门古老的绝活,尤以盐鸿最为出名;至迟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渔民就掌握了薄壳米的脱壳技艺。过去潮汕人在盖新房挖地基时,往往会挖到成堆的薄壳壳,这些壳还有一个专门名称叫作“虱”,用它烧制成贝灰,是潮汕沿海地区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不禁令我想起广州沙湾的蚝壳墙,到每个地方旅游都能发现亮点。

薄壳的正宗做法?

虽然福建东南和潮汕地区都以薄壳出名,但据说两地做法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福建并不添加金不换,而潮汕人最喜欢的做法是:先配蒜粒,然后用金不换急火猛炒。其实,根本无法说谁是正宗,不就是各有各的做法,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窃以为,薄壳搭配金不换,确实更提鲜、更美味,我每次吃薄壳都要翻找金不换。

薄壳的传统做法

虽然两地做法有所不同,不过都认同一点的是,最高境界最好吃的薄壳就是:薄壳米熟了,但还没脱壳……这个时候口感鲜嫩,汁液饱满,人间美味。

薄壳的最佳搭配——金不换

金不换,其实就是罗勒(学名:Ocimum basilicum)。罗勒是一种用于烹调的香草,叶子会散发强烈的茴香气味,大多数是一年生植物,包括非洲蓝罗勒和泰国罗勒(Ocimum basilicum var. thyrsiflora)等,它是意大利料理和南亚料理的重要原料,经常见到一些美食做好后撒上罗勒叶,就是用它来给菜增香。广东潮汕地区称之为“金不换”或者“九层塔”、皖北称之为“香花子”,部分北方地区又称之为“兰香”;中国的金不换与其他国家的罗勒在味道、形态上略有不同,例如意大利料理常用“甜罗勒”,口感比较不青涩,气味也比较淡。

中国金不换分布地图

金不换不仅是薄壳的最佳搭配,同时也是海螺、田螺等的最佳搭配,对美食极其讲究的厨师肯定会添加金不换。

有一点要补充的是,虽然三七的别名也叫金不换,但金不换并非只是三七的别名。

金不换也喜欢到处“旅游”

薄壳米又是什么?

前面说到薄壳米是澄海盐鸿的传统产业,那薄壳米又是啥?其实就是薄壳去壳后的肉,因类似大米,便称之为薄壳米。

盐鸿有餐馆就展示了薄壳米的生产过程;薄壳送往加工场后,经过脱锭、筛选、浸漂、煮沸,再用竹扒搅拌,让其肉跟壳分离,最后是捞米、撒盐、冷却、装篓;其中,脱锭环节用的是古老的竹制曲尺形工具“薄壳绞”,通过搅拌让薄壳脱落去丝。

把薄壳脱壳成米,采用的是流传百年的传统加工方式,整个潮汕地区只有澄海盐鸿有这种传统,纯人工生产的薄壳米以其颗粒鲜红、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而远近驰名。

当地人还将小小的薄壳米搭配上各种佐料,别出心裁的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吸引不少人前来品尝,其中,喜客来餐馆和壮雄薄壳美食园最为出名。如果是过年来盐鸿,特别是盐灶村,还会见识到全世界最暴力的游神活动。

薄壳米美食有:金不换咸蛋黄焗薄壳米、薄壳米肠粉、薄壳米尖米丸、薄壳米羹、薄壳米炒饭、薄壳米烙卵、薄壳米春卷、薄壳米酿黄瓜等(如图顺时针)。

今日话题

关于潮汕薄壳,你有没有想说的呢?

欢迎留言分享哦!

来源:新浪潮州玩家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