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美味的法国菜(唯美食不可辜负)

生活主编 2024-05-17 12:10:00


任何一种爱,都不比对美食的热爱真切。——萧伯纳

说起美食,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自诩为"吃货"。中国人爱吃、会吃、会做美食,这已经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华料理,八大菜系,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华饮食文化之大成。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也仅是窥其一隅。

所以,在美食这件事上,中国人天生就有发言权。不过,在这个世界上,偏爱美食的不单单是我们中国人,同样历史悠久的法国人绝对毫不逊色,而且还被联合国官方认证过。

早在2008年,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总统就宣称法国料理是全球第一名的极致美食,为了让法国获得全球第一美食文化的殊荣,他展开了孜孜不倦的申请行动。终于在2010年,法国餐食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直以来,法国美食都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闻名世界,法国人对一个人品鉴美食美酒的能力甚至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跟中国人一样,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在他们眼中,美食不仅是一种口欲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艺术。

我们都听说过"法国大餐",但是真正吃过"法国大餐"的人却并不多,吃过"真正的法国大餐"的人也不多。一顿正统的法国大餐吃下来价格不菲,耗时至少2-3个小时。而我们对"法国大餐"的了解往往也仅仅停留在鹅肝酱、焗蜗牛、奶酪和青蛙腿上。在我们亲赴一场"法国大餐"之前,我们不妨做一点点功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干啥也不能亏了咱们的中国胃,而最能体现其精髓、方便我们了解法国人餐食文化的,自然是法国的电影。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透过三部经典影片,一起走进的法国餐食文化。

01 风雅的诱惑艺术

说起以法国餐食为主题的电影,自然不能错过由克里斯汀·文森特执导的法国电影《爱丽舍宫的女大厨》。

《爱丽舍宫的女大厨》

影片主人公、女厨师霍腾瑟一直在法国乡村里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因为使用考究的食材、能制作出精良又美味的地道法国菜,霍腾瑟在当地拥有不小的名气。可是,令霍腾瑟没有想到的是,一位偶然品尝过她的手艺的官员对她的饭菜印象深刻,还将其推荐给了法国总统。就这样,身为乡间厨娘的她被任命成为了总统的私人厨师。

从闲散的乡村来到戒备森严、充满着紧张气氛的爱丽舍宫,霍腾瑟的压力可想而知。每天,她不仅要及时高效地准备总统各种私人和外交所需的餐食,还要面对爱丽舍宫主厨那帮对她冷嘲热讽、排挤作难的尖刻同行们。不过,深具个人魅力的霍腾瑟还是很快凭借着自己的高超技术和良苦用心获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总统的信任。

她用从家乡运来的、精挑细选的食材做出的"罗那马里尼牛肉"、"祖母泡芙蛋糕"、"苏格兰鲑鱼酿甘蓝"、"欧芹芦笋尖浓汤"……唤醒了总统的"童年回忆"和"家乡的味道",甚至吸引总统独自前往厨房,想要与她一同品尝新出的松露配面包。

松露面包

日理万机、满头白发的总统先生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松露和面包,一边惬意地品着美酒,难得闲适的他向霍腾瑟发出了灵魂之问:"你觉得在从事政治和烹饪美食之间,哪一个更有价值?"

爱江山,但更爱美食?

我们自然无法知道总统先生内心的答案。但是,通过霍腾瑟一道道精致美味的餐食,我们是的的确确领略到了法国大餐的讲究与精致,透过美食传递的那种丝丝入扣的微妙情愫和诱惑的心悸。吸引了总统的味蕾、满足了总统的胃的霍腾瑟,也征服了总统的心,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暧昧,也让观众一睹美食的诱惑魅力。

吃遍了珍馐佳肴的总统为何独独钟情于"家乡的味道"?其实,法国的宫廷饮食与民间饮食是相互影响的。早在16世纪时,法国的宫廷就已经有一套相当讲究的饮食文化。后来由于法国大革命,很多宫廷厨师流落到市井,宫廷料理就在民间传播开来。如今的法国饮食,早已融合了宫廷和民间的饮食习惯。

真正让总统难以忘怀、苦苦寻找的,其实是地道食材的滋味。尽管法国菜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但是没有地道的食材,好的食材,是做不出好的法国菜的。而且,法国菜一般就地取材,不同的地方,口味也不一样,不同的时令,所吃的菜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霍腾瑟不远万里、不惜违反宫廷规定也要回乡采摘食材的原因。没有了地道食材,就算霍腾瑟烹饪技艺再高超,估计也难以做出理想的菜品。

除了食材的考究,法国人做菜的精华在于酱汁的使用,比如荷兰酱、蒜泥蛋黄酱、蜗牛黄油酱等等。在使用酱汁时,以不破坏食材的原味为前提。好的酱汁可以极大提升食物本身的风味和口感,而如何调配出最佳的酱汁,就全看厨师的功力了。

影片中,总统的私人医生为了总统的身体健康,要求霍腾瑟停止在餐食中使用酱汁。这无疑夺去饮食中的灵魂,种种限制和要求之下,霍腾瑟已经找不到做菜的乐趣和留下的必要,身心疲惫的她只能递上一纸辞呈,离开了爱丽舍宫。

在她留给总统的信中,她写道:节食带来的健康是另一种疾病。

谁说不是呢?

02 尘世的真实乐趣

第二部不得错过的经典影片当属《巴贝特之宴》,这部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1988年荣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大奖,1987年获第40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1989年获第4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丹麦北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一对信奉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和菲丽帕在做牧师的父亲引导下,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他们终其一生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并不惜牺牲个人的爱情。很多年后,姐妹俩都老了,一个雨夜,一个叫巴贝特的法国女人来投靠她们。原来巴黎发生暴乱,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死于暴乱中,为了避难,她的朋友,曾经在村庄疗养的一位歌唱家介绍她投靠姐妹俩。好心的姐妹俩收留了巴贝特,故事由此而展开。

时间一晃而逝,突然有一天,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巴贝特并没有选择离开村庄,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为此,巴贝特还离开一个礼拜,专程到巴黎,请侄子为她准备食材,然后海运到村里。

海龟,鹌鹑,巨大的牛头——这些稀奇古怪的食材村民们见都没见过。更是让习惯了素食的姐妹俩感到不安。

用餐的夜晚,加上姐妹俩一共是12个人。巴贝特忙碌不停,她倾心为大家准备一顿法式大餐,从葡萄酒、香槟到甲鱼汤,鹌鹑千层酥。通过镜头,也让观众细致地了解到一顿正宗的法餐的流程和讲究。

桌上,这些平时吵吵闹闹、互相指责的教徒们,一开始保持沉默,默默用餐。但是这些美食实在太美妙,太梦幻了。随着一道道菜上场,一次次品味,教徒之间那种宗教的约束似乎在解绑,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隔阂的消除。他们从赞美上帝,到赞美食物,到赞美彼此。一顿看起来极其奢侈的饭食让人们体验到了天堂般的极乐。

巴贝特之宴,也是法国美食之宴。一顿完美的法式大餐,唤起了村民们沉睡已久的味蕾,也唤醒了他们沉睡多年的情感。吵吵闹闹的老情侣不再争吵,将军依然爱恋着玛蒂娜,他愿意用余生继续用心灵爱着她。

至于巴贝特,她还回到巴黎吗?她说巴黎没有在等着她的人,她也不再富有。

那么一万法郎呢?

"一万法郎正是英格兰咖啡馆12人法式大餐的费用,我就是英格兰咖啡馆的女主厨。"

"你为我们变得贫穷,巴贝特。"姐妹俩很过意不去。

但是,巴贝特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艺术家不会贫穷。

的确,为爱烹调美食的艺术家,内心不会贫穷,她是富足的。

法国的这种悠远而隆重的餐食文化,正是法国人对生活执着追求和热爱的仪式化和浓缩。不辜负美食,不辜负人生,享受美食、享受爱情和人生,正是这尘世永不消逝的乐趣。

03 “996 外卖”,你还有没有毫不功利的热爱?

2009年,由诺拉·艾芙隆执导的剧情片《朱莉与朱莉娅》上映。这部影片开始就打出字幕——"根据两个真实故事改编",事实上,是根据朱莉·鲍威尔的作品《美味关系:朱莉与朱莉娅》和朱莉亚·查尔德的作品《我的法兰西岁月》改编而成。

电影讲述了曾在法国生活过的美国人朱莉·查尔德写了一本美食书,而隔代的美国女孩朱莉娅·鲍威尔根据她的书来逐一实践,并发表在博客上,结果开始拥有大批粉丝,也因此懂得人生意义的故事。

这两个女人都过着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但是她们都因为制作诱人的法国美食而变得彻底不同。由梅姨扮演的朱莉娅·查尔德在改变世界之前,她只是一个平凡的生活在法国的美国女人,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她在法国美食学校学做菜,尝试制作传统法国大餐,最终她获得了成功,并将自己的经验分享成一本厚厚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

而生活在美国的朱莉·鲍威尔是个政府雇员,工作沉闷而无聊,跟朝九晚五的我们一样。但当她看到朱莉娅·查尔德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时,一切都改变了。她学做书中的每道菜,并且将其体验写成博客放在网上,结果赢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并且出版了属于自己的美食书,实现了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

看到这里,我们反观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职场的压力和养家重担,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着"996 外卖"的生活模式。我们的时间被换算成时薪、月薪、年薪来加以衡量。那些曾经的梦想,"诗和远方",和心爱的人共处的时刻,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我们抛诸脑后。甚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如同巴贝特之宴中那样,按照传统的礼仪和程序,吃完一顿团圆饭都成为一种奢侈。

我们有感于朱莉在烹饪法国菜时的那种忘我和投入,那种因为做着热爱的事情而欢呼雀跃,整个人闪闪发光的每一个瞬间。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还有没有毫不功利的热爱?

去尽情享受一顿美食吧!去开启你心底从未着手的、真正热爱的事情吧!

因为,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