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古会吃席(农村老传统吃席时)

生活主编 2024-05-15 18:38:39

在故乡老家,有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钓鱼。此钓鱼,非江河湖海钓,也非塘堰野沟钓,而是,酒席钓。

老家人爱热闹,甭管婚丧嫁娶,还是老人大寿小孩出生,乃至上梁迁居,都会大办酒席,宴请亲朋。按当下称呼,为“吃酒”,但在老家,“吃酒”不叫“吃酒”,而是“吃丸子”。

酒席临近,主家早已安排好一切,乡厨已进场,有条不紊地做着前期工作。八仙桌、长板凳也早已从各家借来,摆满堂屋及房间,自家场地当然不够用,没事,乡里乡亲的,左邻右舍皆可安排桌凳——成为分“宴场”。

“吃丸子”时刻终于到来,众亲友在传统的“三请四接”后,踩着点,提前那么一点时间来到主家。最兴奋的,莫过于孩子,期盼多天的“吃丸子”,如期而至,他们拿上大号搪瓷缸,屁颠屁颠地跟在大人身后。

行至主人家,大人们交谈着,寒暄着,在各桌席长的安排下,找到各自位置,安然落座。一桌十人,满满当当,这是主人家精心计算的结果。孩子,当然没有座位,都乖乖地站在桌子角,开启他们的欢畅钓鱼。

桌上,早已摆了几个凉菜,无非鱼皮花生、卤鸡腿鸡爪牛肉等,这是老家席面上的约定俗成。开席,热菜相继而上。大人们边吃边聊,站在桌子角钓鱼的小家伙们,则是边吃边装——夹些平日吃不到(主要是荤菜)的装进搪瓷缸。

孩子毕竟是孩子,玩兴大,吃不一会儿,就会蜂拥在一起,开心打闹。但,此时的他们心分二路,玩的同时,也时时紧盯“圆盘”——长形,四周有低矮边缘。乡村喜宴出菜,用“圆盘”端至每桌,每盘可端六碗,方便、省事。

远远看见端“圆盘”的人从厨房过来,单从那露出碗面部分的色泽,便可轻松判断菜品。小家伙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归原位,大快朵颐的同时,依旧不忘往搪瓷缸里装。说是缸,其实也就乡下泡茶的大号杯子,总有装满的时候。

其时,老家的酒席之菜,基本相同,且出菜顺序也大体一致。瞅着个好机会,当然,这机会是指下一个菜非“好”菜。孩子们飞奔而去,风一样地跑回家里,将“钓”来的“鱼”倒进瓷碗,而后又风一样地奔回,继续钓鱼。

进行到此时,丸子隆重登场,所谓“吃丸子”,吃的就是它。在老家,评判一个厨师的手艺,有且仅有一个标准——做鱼丸子的水平。鱼丸子做得好,那是必然的好厨师,生意无限,但若鱼丸子水平差了点儿,只怕会被打入冷宫。

堆得像山一样的丸子,在“圆盘”的行进中,晃晃悠悠。白玉如的鱼丸,褐如棕的肉丸,更有厚实饱满的肉糕——是为三鲜——在一趟趟地来回中,粉墨上桌。孩子们已顾不上临行前大人的教导,甩开膀子,张开大喉,呼啦满嘴。

吃的同时,各钓鱼选手先下手为强,争分夺秒地往缸里装,生怕一不留神,就没了。当然,孩子还是有所顾忌的,知道控制一个较为合适的量,毕竟,家里大人有“教”,不能扒光。即便忘乎所以,在座的家长也会在笑骂中提醒。

丸子吃罢,高潮渐收,再无大鱼。孩子们才欢喜地端上搪瓷缸,一边往家走,一边畅想着下一餐的缸中美味。也会有许多钓鱼选手,再次拿缸返场,管它什么三鲜吃罢,毕竟,小鱼小虾也是肉。

“钓鱼”,贫困年代的特有传统。那个年代,温饱虽不是问题,但日常餐桌上,哪有鱼肉荤腥。“吃丸子”时,嘴馋的小家伙们总会跟着,甚至,有的大人会带上两个孩子。更有一些家长,提前教导孩子多装、多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资源的大大丰富,如今,即便是农家,荤菜也已成为标配,成为餐桌日常,再加上如今的酒宴,已经极少有人在家自办,虽省钱,毕竟麻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钓鱼”的传统,好像也就没了。#头条群星8月榜#

本文作者掌柜授权新集旧事发布

关于作者 传说中的掌柜,幸运搭上70年代末班车,游乡串野,行涉山林。

,
相关文章